首页>企业频道>管理

打造人才高地 践行强企战略

本钢集团以人才为“核心”积蓄发展能量

2020-01-15 10:53:00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好人才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本钢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之举。一直以来,本钢集团践行“人才强企”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秉持“尊贤容众,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多措并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发挥人才能动作用,为企业发展积蓄能量。
  打好人才引进“组合拳”。本钢集团通过拓宽招聘渠道、转变招聘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举措,实现引才聚才。在实际工作中,本钢集团以“按需引才、人岗相适”为原则,放开部分子公司招聘权限,指导制定招聘实施工作细则,积极参与校园“双选会”和辽宁省人社厅主办的“百校千企”人才对接等专场招聘会。同时,将企业人才招聘由每年一次调整为全年招聘,并紧跟企业发展形势重新印发宣传材料、优化改版招聘网站,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介发布招聘信息,使招聘方式更加合理。为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9年本钢集团还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全年招聘高校毕业生11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毕业生16名,大学本科毕业生95人,为企业开展高端产品技术研发等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搭建人才培养“大平台”。本钢集团重点破解供需矛盾,重视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在企业内提倡“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理念,分别针对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制定培养方案。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连续开办多期MBA培训班,深化干部素质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已有近200名领导干部、后备干部、优秀年轻技术人才参加培训。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中,本钢集团借助钢协培训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授新技术新知识,并与本钢技术人才进行座谈研讨;此外,本钢集团还聘请中钢协、宝钢等知名专家对企业内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据统计,去年全年共开展培训3400余人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本钢集团以技能大师工作站为依托,在制度和资金上进行扶持,推动技能绝活传承,推动企业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青年一线人才培训等工作,目前企业内部已有15家省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站。

  做好人才选用“大文章”。近年,本钢集团通过推进以“四定”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改革,在中层干部中开展大规模公开竞聘,以“赛场选驹”激活干部任用的“一池春水”,20余名优秀人才通过公开竞聘脱颖而出,走上重要管理岗位;同时,在中层干部以下人员岗位中,实行“全体起立、公开竞聘”的选才用才方式,为普通职工畅通职业生涯成长渠道,截至去年末,全集团公开竞聘工作基本完成,通过全员竞聘,355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提高了岗级,162名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从操作岗走到管理、业务、技术等岗位。

  此外,本钢集团大力开展专家评审,组织各基层单位参加本溪市第三批市优秀专家推荐评选工作,2019年,有11名技术人才被评为本溪市第三批优秀专家,9名人才上报兴辽人才计划,10人入选2019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本钢集团还以辽宁工匠推荐工作为切入点,大力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推荐15名候选人参加第二批辽宁工匠评选。不仅如此,本钢集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选拔,并对48名优秀高校毕业生进行了表彰;通过开展本钢集团第二届青年素质挑战赛,挖掘优秀青年人才。

  打通人才留用“一公里”。本钢集团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出对策、亮实招,制定了多项政策,吸引人才汇聚本钢,扎根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2019年,本钢集团在高校毕业生福利待遇方面再次进行升级调整,被录用的高校毕业生工作满一年即可享受安家费政策,“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安家费最高可达20万元。为给在岗职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本钢集团还通过“四定”工作,将岗位划分为管理、业务、技术、操作四大序列,并设置主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技能专家、首席操作等岗位级别,为各类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此外,本钢集团还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每名新入职的大学生制定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配备专业的导师,帮助毕业生加快适应企业工作,2019年,共完成41家单位的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有564名毕业生纳入规划管理,为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为持续夯实企业人才基础,2020年,本钢集团还将进一步加强人才管理,明确人才使用规划,通过人才体制创新、重点人才工程建设等措施,使企业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激励等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本钢集团未来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来源:中国钢铁新闻网-本钢日报

编辑:网站实习3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铁新闻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铁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电话:010—010-64411649
品牌联盟
  • 燃烧装置2.gif
  • 湖南华菱集团.jpg
  • 山东钢铁集团.jpg
  • 1_看图王.png
  • W020190430461031429831.jpg
  • 首钢.jpg
  •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logo1.jpg
  • W020130618825601874406.jpg
  • W020130618825602778336.jpg
  • W020130618825603702632.jpg
  • W020130618825617201098.jpg
  • W020130618825606679805.jpg
  • W020130618825607505186.jpg
  • brand04.png
  • brand06.png
  • brand05.png
  • brand03.png
  • brand02.png
  • brand01.png
    read_image.gif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三区26楼 邮编:100029 电话:(010)64442120/(010)64442123 传真:(010)64411645 电子邮箱:csteelnews@126.com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杨贵生律师 电话:010-58137252 13501065895 Email:guisheng.yang@dachenglaw.com

    中国钢铁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07016269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228